《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日] 伊东丰雄 Toyo Ito 著
“人类曾自以为,遵循近代合理主义思想设计而成的现代建筑,能够战胜自然。然而其结果,却使得建筑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地域性与历史性,导致了世界的同质化。此刻我们所考虑的,是必须构思出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建筑,创造 ‘为此地而生的建筑。”
以上文字是《建筑,从那一天开始》这本书的出版寄语,因此我将之作为阅读读后感的第一段。阅毕全书,我发现这段文字很好地诠释了本书的精髓。这书集合了伊东丰雄的建筑轨迹、灾后重建记录、建筑思考和个人反思。伊东丰雄曾在2013获得了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书的开端是以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震災为背景,2011 年对于伊东先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是工作室创立的四十周年纪念。由于不满现有的教育体系有意见,他也成立了伊东建筑塾,刚好伊东丰雄建筑美术馆在那一年开馆。
因为加入灾后重建,他开始思考几个课题:
- 身为建筑师能做些什么?
伊东先生认为建筑师如果想加入灾后重建,应该以更低姿态参与社会活动,而非执着于个人表现。设计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聆听在地群众的声音和提案。
他是釜石(Kamaishi)复兴项目的顾问之一,参加了三日工作坊。该工作坊集合了城市规划师和地貌景观专家等,是一个专家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活动,大家都提供了未来重建之后的想象。在这项目中,他关注的是如何在建造建筑时去除圈定的规则,将之解放并融于大自然中。
斜面住宅是他针对这项目所提出的小规模集体住宅构想,建筑内有一个让居民们聚集一起进餐的公共空间 “大众之家(HOME-FOR-ALL)”。这人字形木屋顶式的集体住宅,就是为了抗衡东京常见的独居或两室一厅设计。在伊东的文字里,我看见同理性对于一名建筑师的重要性。除了站在批判社会的立场上思考建筑,以更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创造建筑,收获会更多。我们应该用灾区群众所能理解的话语去交流与沟通。
当然,作为建筑师也会面对一些局限性。由于灾后重建有各类想法的交织,所以面对重重困难。在这项目中,伊东先生对于防洪的提案也因土地使用问题和国家行政问题而没办法付诸实施。
2. 建筑如何面对当前社会?
如机械般的近代主义建筑在天灾面前不堪一击。相较于你我分明,内外区分的近代主义思想,日本传统的建筑空间和人际关系所存在的不明确性,保有更多的多元性。在空间与街道设计上划分明确的界限,是一种管理主义,却局限了其利用者随心的行动,让其索然无味。伊东先生也重新思考建筑内与外的关系,并减弱内外界限的行为,以打破建筑的模式性。书里提了不少案子,这里就不赘述。
3. 关于建筑教育
伊东先生曾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在大学评图,但已不留恋,因为他无法认同大学老师只着重概念的弊端。对他而言,学生应该直面现实,而非游离于现实之外、沉浸于虚空的概念,而无法创造出真正的建筑。大学建筑教育不应着重抽象理论,而是针对问题,提出好的解决方案。他在书里给了很好的例子:建筑师“只要拥有空间,社区就能成立”的想法是脱离现实社会的。
另外,培养拥有社会意识的设计师也很重要,而直接走入社会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大学的伊东并没有很积极地学习,直到遇见了菊竹清川。菊竹清川是新代谢派(Metabolism)的主要人物之一,深深影响了伊东。“建筑,需要用身体去思考。” 菊竹先生给伊东的一句话。头脑的思考与理论会随着时间改变,唯有付出全身心,才能长久。
伊东进入菊竹先生的事务所前,就进行了一次旅行,参观了菊竹、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建筑。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建筑。 1967年, 二十六岁的伊东因为蒙特利尔世博会而首次接触外国建筑。他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欧洲走遍了二十世纪建筑名作。
年轻时的伊东先生会积极和前辈讨论问题,但是他感叹现在的年轻一代就算邀约吃饭,也不会和他谈论建筑。
4. 对于今后建筑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当创造出更加亲近自然的新型几何学建筑。建筑师应该打破公共建筑拥有的权威性,创造符合这个时代的新秩序。许多建筑师晚年的作品显得贫乏,是因为他们限于虚空的权威主义之中。勒柯布西耶 (
Le Corbusier) 的许多作品带有批判精神,晚年的作品却超越批判性,设计更贴近自然,这是伊东所向往的。
因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崛起,主张社会型设计方案被接受的几率也减少。但是伊东先生也认同建筑基本上是无法和经济分割的。他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个体独创性和作品抽象性这两个被视为二十世纪艺术最重要的价值。近代个体表现者的建筑师沦为经济资本可视化的工具,会因自己在近代都市改起大楼而互相炫耀,这是极度空虚的表现。
他也在书里分析了日本与欧洲年轻建筑师所面对的现象。日本的年轻建筑师都是从设计个人住宅开始,而欧美的年轻建筑师则会以个人身份去参加公共建筑的竞图。由于欧美年轻人拿到个人设计住宅的几率比较低,因此出道前需更刻苦和自我磨练,也拥有了提升社会型方案的能力。
“凭借个体超越个体”,是开创近代建筑新局面的途径之一。创作虽是个人行为,但是建造之时,需要大家和社会的认同,并创造出超越时代且为人类所共享的建筑思想。建筑最初的形态应该是人们共同建造义务,将其作为集体的东西推崇,共享创造之喜悦。
书里提到的临时房屋“大众之家” ,就是很好的案例。那一个竣工的晚上,政府官员、建筑工人、居民和自愿参与这项目的学生等,共四十人围着火炉旁畅谈,吃着每户贡献的腌制咸菜和海鲜。当地的居民都对这项目感激不尽,就像灾后那暖心的光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伊东先生经历了学生运动。年轻的他抱着“建筑师就理应批判”的想法进行建筑设计。因此,早期的作品都属于比较封闭式的建筑。但是,书里的每个案子和文字,除了作为文本记录,也凸显了他的蜕变。从早期封闭式的建筑到开放性的社区建筑模式,他一直都在突破和找寻新的可能性。
当你身在社会外部批评,自己会被社会孤立,自身和作品的存在也会变得抽象化。因此建筑师该做的并非站在至高点加以批判,而应投身其中寻求突破口。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很好地整理了伊东先生的思想,文字平实就像他给你娓娓道来。在书里没有美丽的彩色照或建筑图纸,但如果你想仰望巨人的思想,这书值得一读。
后记:有个有趣的彩蛋,原来伊东先生喜欢演唱深沉忧郁的歌曲,还会去KTV唱歌解闷。
-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目录概览:
▼第一章 始于那一天的“建筑”
002 地震发生当日之事 | 011 决定灾后重建的基本立足点 | 019 海啸与核泄漏事故两种对比鲜明的灾害 |020 建筑与安全性▼第二章 釜石复兴项目
028 缺乏实际性的复兴规划 | 032 “人字形木屋顶结构式”集体住宅 | 035 复苏商业街的尝试 | 037 防洪堤上的露天橄榄球场▼第三章 心灵寄居之所“大众之家”
042 “大众之家”项目 | 045 倾听生活在临时住房中人们的心声 | 050 “建造”与“居住”的一致性 | 055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陆前高田的“大众之家”▼第四章 关于“伊东建筑塾”
065 在建筑塾中教授什么? | 069 学术建筑教育中的“概念”是什么? | 070 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建筑教育 | 071 拥有社会意识的重要性▼第五章 我走过的路
076 启蒙导师菊竹清训 | 082 对大阪世博会的质疑 | 083 反映着时代闭塞感的建筑 | 088 泡沫时期在东京构思的“形象式建筑” | 094 欲打破公共建筑拥有的权威性 | 097 存在于空间感觉中最底层之物▼第六章 对于今后建筑的思考
112 被社会型项目敬而远之的建筑师 | 113 突破批判性的难度 | 114 改变建筑师与社会间的关系需要什么? | 115 对日本客户的期望
-
本期书评人 | 黄值众 (现为建筑教育工作者与<明日创想>创始人)
_
声明:此文章为读后感,参考及引用了书里的内容和多方资料,也结合了作者个人观点。此书仅为作者个人推荐,并无商业合作关系,主要以推广阅读为主。想获取更多有关空间美学,文学叙事和建筑资讯,欢迎追踪我们 Facebook